
回想一下我们是不是经常习惯性的拿起手机。无论是晚上睡觉前,还是早上一睁开眼,都会查看一下手机——是否有新的消息。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人工智能算法的应用,许多问题慢慢浮现:个人数据隐私、技术成瘾、虚假新闻、两极分化,这些都是当前信息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。
前一阵子看了一部 Netflix 的纪录片——《监视资本主义:智能陷阱 The Social Dilemma》。特里斯坦·哈里斯是谷歌前设计道德伦理专家,他呼吁技术产业在产品中引进被他称为“道德伦理设计”的要素。硅谷之前的商业模式是公司通过销售硬件、软件这样的产品来盈利。而过去十年硅谷则一直在通过“出售”用户来盈利。
二十多年前,雅虎的杨致远和费罗首创了免费的互联网服务,并且找到了广告这种商业模式,这才让互联网成为一个开放免费的工具。如今网上已经有了很多免费产品,如果我们不用为使用这些产品付钱,那谁来付钱呢?广告商为我们使用的产品付钱。换句话说,广告商是顾客,我们是被销售的商品。
“如果你没有花钱买产品,那你就是被卖的产品。”所谓的免费并不是真正的免费,而是广告商在为用户的注意力付钱,我们付出的是自己的时间。手机上各种应用,每天不断推送着通知,都在竞争用户的注意力,想办法增加日活,向广告商出售更多用户的时间。大部分应用会记录用户的浏览记录,甚至在哪张图片或视频上停留了多久。(这是真的)
我们在互联网上的数据被偷偷共享(还记得在QQ空间看到的京东广告吗),即使使用协议在某个地方注明了这一点,我们也并没有被着重通知。同时我们的数据被公司用来构建更精确的模型,来预判用户行为进而迎合用户:让我们不停滑动屏幕,沉浸其中。
那些精明的产品经理一般都比较了解心理学,深谙人性的弱点。他们黑入人们的心理,利用这一点一点点来慢慢操纵用户的使用习惯,而用户往往不知不觉地深陷其中。无论是“对方正在输入中”还是“下拉刷新内容”都是对我们心理上的某种操纵。每次下拉刷新都会出现新的内容,这在心理学上叫做“正积极强化”,给用户反馈和激励,有点像赌城的老虎机。
“我们想在心理学上弄清楚,怎么样以最快的速度操纵你。然后返回给让你产生兴奋的事物。”一位脸书的前用户增长负责人曾经说道。无论是点赞,还是粉丝数增加(有不少是僵尸粉),都是在实践这一点。这就是在利用人们心理的脆弱来赚钱。
社交媒体就像是毒品。我们都有着基本的欲望去和别人联系,需要和别人有社会性联系,需要得到认可。但我们不需要得到一万人的认可,也不需要每隔五分钟就获得一次社交认可。没有手机,我们能独处吗,可以处理自己的情绪吗?那些不自在、孤独、害怕的情绪很多时候都在指尖麻木地滑动屏幕之时被忽视了。
如摩尔定律所预测的那样,技术在快速进步,但是人脑却进化缓慢。我们一直在担忧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:人工智能会超过人类的智慧,最终觉醒然后统治人类吗?无论是《终结者》还是《我,机器人》都在传达这种担忧。虽然未来还不太明了,但事实上人工智能已经在碾压人性的弱点了。那些算法在促进人们的两极分化,使我们上瘾,变得激进化,激化我们的虚荣心……
纪录片中提到,Google 会基于人们的地理位置来进行搜索提示和展示搜索结果排序。这也使得人们变得两极分化,因为一个人看到的往往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。Facebook可以说是一个强大的操纵工具,甚至可以对大选产生影响。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不断在动摇和侵蚀社会结构。问题不仅仅是观点的对立,而是极端的两极分化,各方丝毫不听取对方的观点,拒绝沟通。
人工智能并不知道什么是真理,只是被数据训练奔着某个最优的目标,算法是冰冷无情的。AI无法解决谣言和人们之间的对立。在互联网上谣言的传播是真相的6倍。虚假信息往往比较符合大众的口味,会吸引人们的兴趣。而真相和事实相比往往比较枯燥,所以人们会自发转发虚假信息,AI算法也会根据人们的”兴趣”不停地推荐虚假信息。新冠时期传播得快的不止是新冠,还有谣言。美国甚至有”新冠无害,5G有害”的谣言,人们冲上街上推倒5G信号杆,无不荒唐。
可以说,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算法技术在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,也把社会中最坏的东西带出来了,并通过网络放大传播,而这些东西是人类社会的威胁。
什么是「工具」?什么是「产品」?你在使用产品还是你是产品的一部分?这也许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。
要终止现在的这一切很难,平台越做越大,雪球也越滚越大,很难停下来。而且互联网公司有自己营收和股东的压力,仅靠公司的自觉并不够,因此这些公司需要被监管,也急需数据隐私方面的立法。
推荐算法建造了信息茧房,也弱化了人们的主动思考。我们与之对抗的手段之一是不看推荐的内容,而是主动思考自己想要什么,搜索自己想要的内容。同时建造我们自己的信息茧房也同样重要,关键是选择可靠的信源,这样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屏蔽垃圾信息,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。
纪录片中提到,也可以通过下面这些方法减少社交网络的影响:关掉所有通知;分享之前,查找事实,思考信息来源,不要被情绪煽动;减少屏幕使用时间,减少社交媒体时间。不带电子设备进卧室;很多年轻人容易沉迷网络,也许比较好的做法是不要让16岁之前的孩子使用社交媒体。

Elon musk做过一个访谈 提到了一些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。其中有一点就是,很多人在朋友圈里分享的都是自己最快乐精彩的片段。这样的片段让很多人看到了会抑郁,因为自己的生活并没这么快乐精彩。其实上大部分人99%的时间都是不那么精彩的,大家只是有选择性的分享一些最好的时光。
我在过去一个月的时间里,周一到周五关闭朋友圈,周末两天打开。因为我平时总会时不时刷朋友圈,这样做确实减少一些了我看手机的时间,感觉效果还不错。但这样做的缺点就是,我不能及时和朋友互动:可能会错过最近发生的事情、少了给别人的点赞和评论。(有意思的是,设计 Facebook 点赞按钮的工程师的初衷是想通过“点赞”传递爱,现在我们却越来越在意点赞了。)
总之,在是否使用社交网络上需要做一些 Trade-off。但同时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一些不好的习惯,吃饭、睡觉、上厕所一直盯着手机,或者学习时被不断打扰。否则这样下去我们只会变成成天盯着屏幕看、把注意力都贡献成广告商的僵尸,从而错过自己本可以拥有的美好人生。
不妨放下手机,去外面走走,陪一陪自己爱的人和朋友吧。
推荐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