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Skynet
2016 年 年11月,一篇“看脸识罪犯”的论文令学术界和舆论界炸开了锅。这篇论文题为《基于面部图像的自动犯罪概率推断》。在实验中,作者选取了1856张中国成年男子的面部照片,其中730张是已经定罪的罪犯身份证照片,其余1126张是在网络上抓取的普通人照片。经过机器学习,算法鉴别出犯罪嫌疑人的准确率达到89%。详细信息请看澎湃新闻的报道[1]。如果你认为《发条橙》《少数派报告》之类作品所表达的观点是非常重要、必须坚守的,那么在这类文明框架下,无论采取什么措施,恶性犯罪都不可能减少到你我期望的样子。我们只能接受,并认为这是文明的必要之代价。
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觉得可期的解决方案只有 Skynet Rising
—— tombkeeper
这篇文章引起了国内外的一些批评和质疑,有美国学者指责其研究在搞“科学种族主义”。这件事情也涉及到人工智能伦理方面的问题,由于人类司法系统中存在一些歧视(譬如美国司法对白人和黑人存在量刑歧视),用这些带有歧视的人类数据训练机器,机器得到的结果也会是歧视性的。而若将这些内嵌歧视的算法用作司法工具,那么就会形成一个歧视性的反馈循环,让歧视在社会中更为巩固。
论文作者说他们在论文中声明了“我们无意也无学术资质去讨论社会偏见问题”,却“被”解读了。而且文中也一再声明了他们的纯学术,纯技术初衷,再次强调他们的研究无意也无法用于司法实践。
顺风车也是这个问题。前几年滴滴的顺风车安全事件曾经处于舆论的风头浪尖,导致初衷是为了方便大家出行的顺风车业务被关闭。TK 说他曾经非常仔细地推演过,无解。在顺风车问题上,安全、廉价、政治正确三者无法同时达成。
丛林能力
一杯水,用温度计量一下,是 20 度。但这杯水里一定有些局部的分子运动水平只相当于 0 度。
文明社会也只是一个宏观的、统计学意义上的概念。作为整体,不能放弃追求程序正义。作为个体,不能放弃建设丛林能力。
—— tombkeeper
既然国家有责任维持治安,那为什么还要提醒女性自己重视人身安全?因为社会安全也是一个宏观的概念,仍然不可避免地有部分人做出极端危险的事情。
电影《教父》的开头,殡仪店的老板过来请柯里昂帮忙,他也是意大利人。他说他相信美国,在美国发了财,还以美国方式教养女儿。可是自己视如珍宝的女儿被交往不久的社会青年给毁了,他像一个守法的美国人一样去报了警,两个男孩受到了审判,但却是缓刑,他们当天就自由了,而他像个傻瓜似的站在法庭中,那两个混蛋还朝着他笑。于是他对太太说:“为求公道,我们必须去找柯里昂阁下。”

2017 年英国发生了一场入室抢劫杀人案[2],一个华裔老太太被歹徒打伤,最终因为伤势过重去世。警方费尽心机抓住了三名嫌疑犯,而令许多人无奈的是,最终因为证据不足,只能让嫌疑人在拘留期满后无罪释放… 当地有的华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:自己家几乎每年都会被抢劫,他们已经完全不信任和指望警察能干什么了。
2012 年西班牙华人酒吧曾发生一场命案[3]。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近郊SABADELL市,一对开酒吧的华人夫妇杀死了一个吉普赛人。四名吉普赛青年酒后在酒吧闹事,妻子报警时被他们抢砸手机,推到在地受伤。丈夫为了保护妻子与四个吉普赛青年扭打了起来。寡不敌众,他顺手拿了起来了一把切面包的长刀,在搏斗中,一刀刺进了一名吉普赛青年的颈部,被刺的青年不久就倒下了。
被杀的吉普赛人在当地小有名气,但是社会舆论偏向华人。在西班牙人眼里,华人是忍耐力极强的族群,如果不是真的“忍无可忍”,他们决不会反抗。虽然是吉普赛人先惹的麻烦,但这对华人夫妇是不幸的,保护自己却无意伤了人命,他们最终还是要面对当地法律。
据说老板坐了一段时间牢就出来了,后来那个区域的吉普赛人就再也不敢惹那边的华人商铺。
“作为整体,不能放弃追求程序正义”,也就是说遇到问题,我们还是要首先诉诸法律,相信法律正义。当不得以时再使用个体的智慧和丛林能力。
少数派报告
挪威那个杀了七八十个人的布雷维克还记得吗?在人均收入全球第二的国家,社会应该怎么关爱他来避免他杀人?
人们既不喜欢一切《少数派报告》式的犯罪预防措施,又幻想不需要这样的措施也有办法避免暴力犯罪。
———tombkeeper
机器之心报道[4],去年在一份长长的公开信中,数千名 AI 研究人员呼吁科学出版商 Springer Nature 不要发表一篇论文。该研究提出了一种面部识别系统,能够预测一个人是否为犯罪分子。论文中研究人员称该技术没有种族偏见,根据照片中人的面部特征预测是否为罪犯的准确性达到了 80%,这一深度学习方法是面向执法机构开发的。
公开信的组织者之一 Audrey Beard 在一份邮件声明中表示:「根本无法开发出不存在种族偏见的犯罪预测系统,因为刑事司法数据本身就是存在种族偏见的。」
无论是大连轿车撞人逃逸还是南京新街口驾车撞人、持刀捅人事件,我们在因现场的情况惊心动魄时,也对这些施暴者深恶痛绝。
世界各地每年都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,我们有一天会像《少数派报告》那样去预防犯罪事件吗?人们愿意为了安全出卖自己的隐私吗?这不仅是技术问题,也是伦理问题。
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和法治还有社会保障来减少犯罪率,但是很难完全根绝这类犯罪的发生。所幸的是,恶人是少数,正义的力量总是大多数的,就像昨晚南京那位拍打车窗喊叫的小哥,那位义无反顾冲上去与施暴者搏斗的胖大哥。
“在野蛮的屠宰场上,还是些有文明的微光浮现,那就是人性所在。”
参考资料
[1]澎湃新闻的报道: https://m.thepaper.cn/newsDetail_forward_1685972
[2]抢劫杀人案: https://weibo.com/2549228714/GgOrLgv90?type=comment#_rnd1622339737788
[3]一场命案: http://www.chinanews.com/hr/2012/09-24/4206327.shtml
[4]机器之心报道: https://tech.sina.com.cn/roll/2020-06-24/doc-iirczymk8741934.s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