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上周六下午我们三个人给别的学院拍照,最后出了点意外。在操场上他们把队形好不容易摆好了,但是无人机出了问题,最后这个场景就拍不了了。
虽然挺尴尬的,但我有了一点感想,这件事算是个引子吧。
看到过网上有讨论,自己也想过:什么才算朋友呢?
- 一起拍过照/一起玩过/一起吃过饭 ,这些可能只是刚开始。
- 一起吃同一块东西/一起睡过觉,这算更近了一步。
我今天想到的是一起共事,既包括把事情做成功,也包括失败。(有些事情一个人很难carry住)
成功可能是大家实力都可以,或者是运气好。失败的原因可能会有很多,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失败,面对自己,对待队友。
在互相进步的过程中,友谊可能就得到了升华。
关于友谊,芝加哥大学心理系教授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赖的《当下的幸福》中这样说:
如果友谊只是消除自我不安全感的手段,那么它虽然还是能给人快乐,却不具有乐趣的作用,也无法帮助成长。例如,酒肉朋友在全世界的小社区中都很常见,成年男性聚在一起嘻嘻哈哈,在酒店、小酒馆、餐厅、茶艺馆、咖啡厅、啤酒屋的欢乐气氛下,借打牌、掷飞镖、下棋消磨时间,或一边拌嘴、互相嘲弄。每个人都对别人的观念和癖好付出注意力,并由此互相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。
这种社交方式只是模拟友谊,并不能提供真正的友谊。每个人偶尔花一天嚼舌根,都会觉得有趣,但很多人却变得极端依赖每天肤浅的接触。
与同侪为伴的经验跟所有其他活动一样,可分成不同的层次:最低的层次最简单,但只是暂时摒除混沌、制造快乐的一种方法;最高层次则能带来高度的乐趣与成长。
最强烈的体验也是在亲密友谊之中产生的。亚里士多德曾说:“纵使拥有世上所有的宝物,如果没有友谊,也没有人能活得下去。”指的就是这样的关系。从一对一的友谊中得到乐趣,需要心流活动的全部条件。不但要有共同的目标、相互的回馈(这些在一般酒吧或鸡尾酒会上的互动也能提供),更需要从共处中发掘新的挑战。这也许只是一天比一天更了解朋友,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,同时也渐渐崭露自己的独特之处。
跟另一个人分享自己的秘密和思想,可谓是人间至乐。这些条件虽然乍看很普通,事实上却需要大量的注意力、开放的态度和敏锐的感觉。现实生活中,在友谊上投注这么多精神能量的实例却少得可怜,因为很少有人愿意付出这么多精力和时间。
愿你也能遇到可以交心的朋友,享受快乐的同时,也能一起成长。